
中国人有逢年过节上寺院进香的民俗传统。每年的大年初一,各大寺院香客人山人海,但是详细观察,知道佛门礼仪的人却不多。 现在我们来简单说说佛门一些常见的礼仪。 一、殿堂仪规 古时中国能住『殿』里的都是帝王:佛教进入中国以后,历代帝王尊佛为医王,这个医王不是说佛能治我们的疾病,而是指佛教智慧能治疗众生的烦恼生死大病。佛教最初传入东土,是为王公贵族所信仰尊奉的。从史料记载看,把供奉释迦牟尼的处所称为殿,是从武则天那个时代开始的。后来民间逐步有俗语流传至今,叫做『无事不登三宝殿』,意思是指当人们有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佛法来了,这个时候就会去寺院求佛。平时没事的时候,大部分人想不起来去寺院。这种情况到今天仍然依旧,没有什么改观。久而久之,佛教就被罩上迷信的外衣了,而佛教真正的教育功能已经不为世人所知了。 如何尊敬佛像 1.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,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。 2.凡经过有佛像处,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:如在经堂、佛殿应当礼拜,如因时间、空间不便,可合掌或问讯。 3.见有佛像损坏,应予参照下面的方法处置,切不可任意堆置: (1)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,应尽量修复,如重新裱褙等,并使其洁净。 (2)如无法修复,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,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。石雕木刻者,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,洒散于河川大海,勿使人践踏到。 请经 持经 1.请经时,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,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,另三指置书下。 2.凡持经像,皆当双手捧之平胸,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、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。 3.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。 诵经 1.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,如对圣容,不可靠背交足,有失恭敬。欲读经,必先静坐片刻,默念偈云:『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』诵经时,除双脚不可交叉外,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。 2.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,与心相应,不可草草涉躐。 3.经书当覆以经盖,以免灰尘积落。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,不可用口吹尘。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,当敬法如敬佛。 4.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,团体则应随众诵念。 5.读经中止,当以纸条记之,不可折叠经页。 6.专供读诵之经本,不可写字。万不得已,以铅笔为记,熟诵之后必须擦净。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。 7.诵经时,有人造访或问话时,可以合掌答礼,或以纸条记之,将经典合起,起身迎客,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,即对着经典谈论 世俗话,或大笑不已,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。若咳嗽需以袖掩口。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,当知:诵经的目的,是为了开智能。念佛的目的,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。吃素的目的,是为了培养慈悲心。 8.请经书时,不可一半在桌内,一半在桌外,当端正之。对经书、袈裟、衣钵、锡杖、念珠、佛尘及一切法器,皆当恭敬处置之。 9.经书损坏应当修补,如实在无法修补工时,可以焚烧之,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,勿使人践踏到。 僧五敬德 1.发心离俗:谓出家人发勇猛心,脱离凡俗、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。 2.毁坏形好:谓出家人剃除须发,毁坏相好,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,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。 3.永割亲爱: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,而一心积勤修道,以报父母生成之德,兼能为世间之福田。 4.委弃躯命: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,惟一心求证佛道,兼能为世间之福田。 5.志求大乘:谓出家之人,常怀济物之心,专志勤求大乘之法,以度脱一切有情,为世间之福田。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,应当敬僧如敬佛。 敬僧之法 1.路途中、静坐中、诵经中、禅行中、剃头时、以及洗澡、上厕所、乘车船、睡卧等时,勿礼拜大德。除诵经、生病、剃发、工作之时,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。 2.遇大德入寺院中,当集合大众,敲二鼓一钟,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,由班首称:『顶礼某大德』、或『向某大德接驾』,若大德要离开时,亦敲二鼓一钟,直至上车为止,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,则可进入佛殿后,向佛行礼,口称:『顶礼某某大德』。 3.大德吩咐之事情,当奉命唯谨,尽力办好。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、带东西,例如: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,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、免税烟、酒等物,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,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,也不要替人拿东西,因为有的行李中,可能藏有药物、走私货,这点要谨慎。 4.顶礼大德时,虔诚一拜即可,时间不宜过长。遇见师父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,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,合掌问讯即可,莫执着己意。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,而大德未说『一拜即可』时,依然要拜三拜。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,不要在大路旁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,遇师即顶礼,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,有失庄严、端正。合掌问讯时要双手,如果手中持物,以鞠躬示礼即可,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,这是不合乎礼仪的。 5.手中持经时,碰到法师时,将经举起与眉齐,向法师说:『阿弥陀佛』,或说:『师父好』即可。 6.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。师父有呼唤时,应合掌答:『阿弥陀佛!!』 7.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。 8.不得说出家众过失。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。 9.不得与出家众同堂,若非得已,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。 |